7月30日一早,浙江省慈溪市公安局民警李一桢熟练地打开手机上的“民警学法”App,学习法律知识、观看微课程视频。此时,宁波市公安局法制支队的会议室里,民警正针对一起疑难案件进行会商……这些场景,是宁波市公安局系统性提升公安队伍法治素养工程的生动实践。
构建素养提升长效机制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公安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支撑。宁波市公安局党委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精髓,将提升队伍法治素养置于战略高度,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篇布局。
今年年初,宁波市公安局颁布实施了《法治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配套出台《提升法治素养十条刚性措施》,为锻造高素质法治公安队伍描绘清晰路径图、设定硬性指标。“打造高质量执法队伍,关键在于持续巩固提升能力,传导责任压力,营造全警自觉崇法、主动学法的浓厚氛围。”宁波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倪剑江表示。
宁波公安通过法治思维培育、分类教育培养、设置实战实用课程、开展多元能力评价、提供数智服务支撑、规范执法标准六大举措,使民警由“本领恐慌”逐渐转化为“执法自信”,打造出梯次衔接、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功底深厚、人才集聚的高质量公安执法队伍。
“我对法律条文理解更透彻了,执法办案时心中有数、手中有策,工作更顺畅了。”北仑分局民警胡宁道出了自己的感受。未来,宁波公安还将探索更科学的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确保蓝图落地见效。
学、考、研联动淬炼真功
收看课程、快速刷题、模拟考试……每天早饭后的片刻闲暇,奉化分局民警李平军都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用“民警学法”App刷几道题、看几个课程视频。“过去工作忙,常常没什么时间系统学法。现在有了这个‘民警学法’App,随时随地都能学习,还能自我检测,特别方便。”李平军说。
为了方便民警学习,宁波市公安局自主创新研发了“民警学法”App,让民警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掌上学习、模拟检测。宁波公安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动法治课程体系建设,汇聚骨干力量打造体系化实战化精品课程和网络“微课程”。课程内容覆盖常用法律法规、警种专业知识,突出高频重点知识、易错难点提示、新型热点问题。
同时,宁波市公安局常态化组织民警开展法律知识抽测和基本法治素养达标考试,推动以考促学、以考验效。
梯队培养法治生力军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宁波公安深谙人才是法治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全市法制警种“法治精英库”与“法治新锐库”二级梯队体系,分层分类孵化培育法治人才。
同时,他们积极搭建平台,通过设立法治人才工作室、完善疑难案件法治会商机制等举措,畅通法治人才参与辅助决策、支撑实战攻坚、服务基层一线的渠道,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能,发挥其在提升整体执法质效、服务法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波市公安局法制支队三大队大队长高翔便是这一体系的耕耘者。作为全市优秀教官,他分别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143名大一新生和鄞江中学560名高一学生授课,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青少年法治教育。“以前觉得法律很远,听完讲座才明白它时刻在保护我们,也约束着我们的行为。”鄞江中学学生小王听完讲座说。
宁波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宁波公安将持续深化系统性提升公安队伍法治素养工程,努力锻造一支与新时代使命任务高度匹配、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公安铁军,为法治公安建设提供坚实保障。(谢佳 通讯员 徐超 柳欣)
头条阅读